您的当前位置:凯发官网入口-凯发k8官方网娱乐官方 > 政策法规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的要求。统筹融合,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性推进、一体化发展,从跨方式、跨领域、跨区域、跨产业四个维度,推进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融合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综合交通规划的思想精髓。
一、统筹融合是构建国家综合
立体交通网的本质要求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但各种运输方式间以及区域间、城乡间交通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随着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价值、分散化、快速化的货运需求特征日益明显,以及交通网络建设面临的资源环境要素供给日趋紧张,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凸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统筹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 统筹融合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综合交通也进入联网贯通和互联互通的关键阶段,必须抓住各种运输方式成网贯通、综合交通加速融合、重大交通设施布局落地的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规模、结构、功能与布局,促进各方式高效衔接,从提高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出发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 统筹融合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强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互联互通,促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一体化发展,形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
✦ 统筹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支撑保障和先行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循环总量扩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动力增强、安全稳定。落实到规划实践,就是要坚持统筹融合,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布局,以高质量交通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二、推进各种运输方式
统筹融合发展
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内容。重点是统筹综合交通通道规划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
✦ 统筹综合交通通道规划建设
综合交通通道是包含多种运输方式的通道,是大运量、长距离运输的主要线路,目前还存在发展质量不高、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交通强国建设要求。一是综合交通通道内各方式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统筹。部分通道内交通供需关系失调,运能紧缺与供给资源闲置现象并存。二是综合交通通道与国土空间管控协同水平不高。对照新一轮国土空间管控政策要求,大部分通道没能实现多方式共用线位资源,造成国土空间分割,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三是综合交通通道与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统筹不足,通道资源利用率不高。未来我国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应坚持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协调实施原则,以通道集约、线位优化、线路共享融合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通道综合立体效能。
做好通道内各方式统筹和线位协调共享。基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以通道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导向,统筹通道内运输方式配置方案和布局方案,充分发挥铁路、水运等大运量、集约化、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作用。
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调统一。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的相关要求,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和水上、空中空间,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耕地保护制度要求,促进过江、跨海、穿越环境敏感区的通道与防洪安全、生态环境等协调发展。
做好与其他领域的协同联动。鼓励通道内运输方式科技创新和协同模式创新,加强综合交通通道与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统筹。积极做好高速磁悬浮等新型交通方式的探索与应用。
✦ 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
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和一体化运输组织的关键节点。近年来,各地依托民航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建设形成了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转换和一体化运营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但对照交通强国建设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枢纽的系统功能还不完善。较少从枢纽城市整体角度统筹考虑枢纽港站的功能布局、设施建设和线网衔接,场站之间服务功能缺乏统筹和配合,协同效应不明显。二是枢纽设施衔接仍需优化。部分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距离过长,铁路货场、港口与后方物流设施缺乏统筹布局,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港口、货运枢纽“最后一公里”衔接仍是瓶颈。三是跨部门、跨方式协调管理机制有待健全。部分项目土地难以落实,各种运输方式间信息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不足,各种运输方式间、物流各环节间业务难以精准对接。未来我国综合交通枢纽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协同管理的原则,统筹推进一体化规划建设,实现综合交通枢纽高效衔接和一体化运营管理。
推动枢纽设施集中布局。推动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空间共享、立体或同台换乘,推动既有枢纽场站整合交通设施、共享服务功能空间。
加快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综合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统筹转运、口岸、保税、邮政快递等功能,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与现代物流综合服务水平。
推动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处理好枢纽与城市空间、产业发展关系,做好枢纽发展空间预留、用地功能管控、开发时序协调。
制定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技术要求。客运枢纽方面,提出综合客运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间换乘便捷;国际航空枢纽基本实现2条以上轨道交通衔接,全国性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基本实现2条以上市域(郊)铁路或城市轨道衔接,国际性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优先衔接贯通所在城市的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方面,提出千万标箱港口规划建设综合货运通道与内陆港系统,全国沿海、内河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大宗干散货规模化港区积极推动铁路直通港区等。
✦ 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
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是实现综合交通网络高效率运行的关键环节。很多城市内外交通规划不衔接、建设不同步、能力不匹配、管理不协同,综合客运枢纽与城市交通之间衔接不畅,部分新建高铁站特别是县级高铁站距离城区较远,首末车时间等方面衔接配套不足,旅客出行不便。未来促进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是提高综合交通网络效率、方便百姓出行、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举措。
推动轨道网融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实现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认、信息共享、支付兼容。
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加强城市周边区域公路与城市道路高效对接,系统优化进出城道路网络,推动规划建设统筹和管理协同,减少对城市的分割和干扰。
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加强城际干线运输与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
统筹枢纽场站布局与周边区域开发建设。加强铁路、公路客运枢纽及机场与城市公交网络系统有机整合,引导城市沿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合理、有序发展。
三、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
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
✦ 发展要求
提升服务品质和整体效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求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为载运工具、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赋能,改变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运营速度,提供应需而变的运输服务,优化交通设施时空资源利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机遇,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为依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牵引,坚持规划建设与运营服务并重,统筹传统与新型、存量与增量、供给与需求,加快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新格局,让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具备新功能、呈现新形态、适应新发展,是优化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结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效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举措。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融合发展。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装备、标准、信息与管理的有机衔接,打造以全链条快速化为导向的便捷运输服务网,构建空中、水上、地面与地下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重点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强化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加强载运工具、通信、智能交通、交通管理相关标准跨行业协同。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重点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设施统筹布局规划建设,充分考虑煤炭、油气、电力等各种能源输送特点,强化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智能电网融合,适应新能源发展要求。
四、推进区域交通运输
协调发展
服务支撑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使命。重点是充分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尤其解决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发展重点;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增强人口密集地区交通承载能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
✦ 推进重点区域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协调发展
我国已形成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交错互融的区域发展格局。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从未来运输发展趋势看,东部地区仍将是我国客运需求最为集中的区域,货运需求仍保持较大规模,但增速慢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货运需求总体呈现较快上升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切实发挥交通先行支撑作用,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推动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
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提出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交通发展重点。主要包括: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世界一流交通体系;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提高国际枢纽辐射能级,打造交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巩固提升港口群、机场群的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通枢纽集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提升对外连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东西畅通、南北辐射、有效覆盖、立体互联的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加速东部地区优化升级,提高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交通承载力,强化对外开放国际运输服务功能;推进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更好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功能;强化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通道网络;优化枢纽布局,完善枢纽体系,发展通用航空,改善偏远地区居民出行条件;推动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提质增效,强化与京津冀等地区通道能力建设,打造面向东北亚对外开放的交通枢纽。
✦ 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2019年8月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新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要求一体化交通网提供支撑,为群众出行需求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保障。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干,以普通国省道、城际铁路(轨道)、干线铁路为补充的城际综合交通通道,多层次、多模式的轨道交通网络正在构建,城际运输需求规模大、增长迅猛,但城市群内部交通网络还不能适应未来发展要求,港口、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和分工有待优化,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公路交通压力过大、部分干线公路拥堵严重,相邻城市交界区域临近线路不衔接,还存在待贯通路段和瓶颈路段。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从2019年底的60.6%上升到80%以上,产业、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要求推进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的主导作用,促进形成城际快速运输走廊和高效衔接枢纽体系,都市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
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加强城市群内部重要港口、站场、机场的路网连通性,促进城市群内港口群、机场群统筹资源利用、信息共享、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统筹城际网络、运力与运输组织,构建城市群内部快速空中交通网络,建立健全城市群内交通运输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推进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中心城区连接卫星城、新城的大容量、快速化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公交化运营,加强道路交通衔接,打造1小时“门到门”通勤圈。推动城市道路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共享交通,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合理配置停车设施,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公众绿色出行。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等。
✦ 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百姓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流动,农村和城市一样美好,要求尽快改变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状况,为农业农村发展和群众出行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保障。
推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推进县乡村(户)道路连通、城乡客运一体化,解决好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推动形成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
五、推进交通与
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交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交通运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提供客货位移服务,串联一二三产业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同时交通运输需要其他产业提供能源动力、建筑材料、交通装备、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强劲。邮政快递、现代物流、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与交通运输联系紧密、相互作用影响程度深,发展过程中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延长综合交通产业链,使得综合交通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增长动能更加强劲、发展效能更加显著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推进交通与邮政快递、现代物流、旅游、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交通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推动在交通场站建设邮政快递专用处理场所、运输通道、装卸设施,发展航空、铁路、水运快递专用运载设施设备,在重要交通枢纽实现邮件快件集中安检、集中上机(车),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邮件快件装卸标准、跟踪数据等有效衔接,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等。二是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物流大通道和枢纽布局,畅通物流大通道与城市配送网络交通线网连接。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发展高铁快运,推动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发展。加快航空物流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打造开放、安全、稳定的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三是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国家旅游风景道、旅游交通体系等规划建设。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完善公路沿线、服务区、客运枢纽、邮轮游轮游艇码头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推进通用航空与旅游融合发展。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丰富邮轮旅游服务。四是推进交通与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生产制造、商贸金融等跨行业合作,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支持交通装备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推动交通运输与生产制造、流通环节资源整合,鼓励物流组织模式与业态创新,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